伊能文庫

內容簡介

伊能文庫

       伊能嘉矩(1867-1925)為臺灣研究的先驅學者。1895年日本領台之初,伊能嘉矩即受命來臺,從事臺灣的人類學調查研究。他首次提出全面性的臺灣原住民分類,並且到臺灣各地進行實地調查、收集材料,留下為數眾多的田野筆記與研究資料。此外,伊能嘉矩亦投入心力於臺灣漢人歷史、民俗研究、調查,整理臺灣的歷史、舊慣,並且參與總督府的臺灣史編纂工作。終其一生,伊能嘉矩在臺灣的歷史民俗研究與原住民研究兩方面,都留下輝煌的業績。臺北帝國大學在創校之初,自伊能嘉矩遺族購入伊能嘉矩的豐富藏書與臺灣原住民器物,圖書納入圖書館館藏,稱為「伊能文庫 」;器物則入人類學系,成為早期的臺灣關係特藏。伊能嘉矩的研究與收藏,成了本校所藏日治時期臺灣關係資料的重要部份。

伊能文庫資料中之手稿、剪貼等珍貴史料,已拍製微捲及光碟。亦數位化並建置資料庫供查詢,文庫中刊行書部份(共228筆)則可經由本館文庫書目查詢系統進行檢索。

伊能文庫(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  伊能文庫(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  書目清單

 

交會​的年代

臺北帝大的臺灣研究與資料收藏

臺灣大學的前身,創設於一九二八年的臺北帝國大學,當時的研究重點是以臺灣為中心的華南、南洋研究。首任總長幣原坦草擬的創設臺北帝國大學說明書中,便說明了以臺北帝大將做為臺灣與南洋研究中心的理念。創校之初,臺北帝大也便設立了南洋史與土俗人種學講座,並購入伊能嘉矩的豐富藏書與臺灣原住民器物。伊能嘉矩的這些收藏,便構成了臺北帝大臺灣關係資料的重要部份。從臺北帝大到臺灣大學所累積的臺灣關係資料,更使得臺灣大學成為當今收藏臺灣資料的重鎮。  

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  

伊能嘉矩(一八六七至一九二五),一個臺灣研究的先驅人物。一八九五年日本領臺之初,伊能嘉矩便來到臺灣,從事臺灣的人類學調查研究。他首次提出全面性的臺灣原住民分類,並且到臺灣各地進行實地調查、蒐羅材料,留下為數眾多的田野筆記、研究文章。此外,伊能嘉矩也投注心力於臺灣漢人的歷史、民俗研究,調查、整理臺灣的歷史、舊慣,並且參與總督府的臺灣史編纂工作。伊能嘉矩關於臺灣歷史民俗、原住民研究的論述與編纂不勝其數。集其大成的《臺灣文化志》,更是一部被譽為「現代化臺灣文獻通考」的巨著。終其一生,伊能嘉矩在臺灣的歷史民俗研究與原住民研究兩方面,都留下輝煌的業績。
 

伊能嘉矩其人

臺灣研究的一生

伊能嘉矩於一八六七年生於日本岩手縣遠野。他自小喪母,在祖父母嚴格的教育下長大,並且從其祖父學習漢學。一八八○年代,年輕熱情的伊能嘉矩投身於岩手地方的自由民權運動。一八八六年伊能進入岩手縣師範學校就讀,但是由於對學校的教育內容與高壓的政治氣氛不滿,鼓動學潮而遭校方退學。此後,他即赴東京自修苦讀,並開始從事新聞文筆工作。一八九三年起,師事東京帝國大學坪井正五郎教授學習人類學,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甲午戰爭爆發後,便著手為前往臺灣探險作準備。  
 

少年階段:東京奠基

一八八九年,伊能嘉矩離鄉前赴東京,活躍於當時的出版界。他首先進入東京每日新聞社擔任編輯,其後歷任《教育評論》、《教育報知》、《大日本教育新聞》等刊物的編輯,可見伊能的記者才能獲得肯定,而且他也未忘情於教育。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時,伊能出版了尋常高等學校修身科教師指導書《戰時教育策》及《戰時修身訓》等具有國權主義傾向的教育書。同時,他也開始對人類學產生興趣。師事東京帝國大學坪井正五郎教授,到坪井所主持的人類學教室聽講。

青年階段:臺灣研究   

一八九五年日本獲得臺灣,為甫在萌芽階段的日本近代人類學,預備了一個異文化田野。該年十一月,伊能嘉矩抱著從事人類學研究與教育原住民的熱情來臺。來臺前夕,伊能曾發表一篇〈陳余赤志,訴於先輩君子〉,表達其渡臺之目的和抱負。十二月,甫抵達臺灣的伊能即與原來也是「東京人類學會」會員的田代安定一同創設「臺灣人類學會」。一八九八年成立的「蕃情研究會」、一九○○年成立的「臺灣慣習研究會」,伊能也都是核心人物,在這些學會中相當活躍。

日本民俗學之鄉的鄉土史家

 一九○六年,伊能為了照顧年邁的祖父並專心著述,辭職返鄉。回鄉之後的伊能,仍然從事臺灣研究,繼續出版了有關臺灣拓墾史、「理蕃」等的著作。一九二二年,當時已被內外公認為臺灣研究大家的伊能,接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的委託,撰寫《清朝治下的臺灣》,這便是在伊能逝世後由後人所出版的、清代臺灣史之鉅著《臺灣文化志》。回鄉後的伊能也熱衷於遠野的鄉土歷史、民俗研究,與同好組織「遠野史談會」,編纂《上閉伊郡志》,發行《遠野史叢》,出版《綾織越前之事蹟》等著作。直到他在一九二五年逝世之前,遠野的歷史民俗研究,是伊能後半生重要的事業,留下龐大的出版著書與未出版的手稿。

逝世

一九二五年九月,伊能因為在臺灣罹患的瘧疾復發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在遠野家鄉所舉行的告別式中,被譽為日本民俗學之父的柳田國男亦來電報弔唁。臺灣則由尾崎秀真、中野顧三郎發起,於臺北舉行追悼會。當時臺灣的主要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了伊能追悼式的報導。翌年,遠野成立了「伊能先生紀念鄉土學會」,並於大慈寺舉行追悼式,柳田國男、松村瞭、金田一京助等人發表演講。

業績的彰顯

伊能死後,後人雖將其部份遺稿整理出版,《臺灣文化志》也被譽為清代臺灣史的顛峰巨著。然而除了部份臺灣史專家及遠野研究者之外,伊能在其逝世後的多年,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九八二年,遠野市為了表彰這位畢生為臺灣研究與遠野鄉土研究鞠躬盡瘁的學者,在遠野的古城遺址建立一座「伊能先生顯彰碑」,由曾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的法政大學總長中村哲發表紀念演講。這座顯彰碑上刻著伊能生前自訂的「踏查三原則」。
 一九九○年代,伊能的著作陸續在臺灣再度出版,後人也重新發現了伊能,終於在伊能渡臺後的百年:一九九五年八月,遠野市立博物館舉辦了「伊能嘉矩渡臺百年紀念展」,出版圖錄《伊能嘉矩 : 鄉土と台湾硏究の生涯》,並且舉辦「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的紀念研討會。

自我要求與能力訓練

    伊能嘉矩的漢學訓練及語言能力,成為他從事調查研究的基礎。由於自小從祖父學習漢學,並且陸續跟隨三島毅、重野安繹接受舊式的儒學教育,因此早在來臺之前,他就已經具備了閱讀古典漢文、書寫漢文的能力。這使得他可以無礙地閱讀總督府與各地官衙所收藏的文書資料,並且也可以在調查中以筆談和臺灣的仕紳們溝通。
     此外,伊能嘉矩也具備了官話聽說的能力。來臺之前,伊能曾隨清國人張滋昉學習清國官話,隨山崎英夫與韓國人學朝鮮話,同時也向北海道土人學習愛奴語。來臺之後,並且於「臺灣土語講習所」跟隨講師吉野俊明、藤田捨次郎及臺灣人陳文卿學習閩南語。同時還向原住民學習泰雅語。有了這樣的漢學和語言的基礎,伊能進行田野時在工作上便比較沒有溝通上的障礙。

 遊歷性的田野調查旅行 

  從一八九六年起,伊能嘉矩便經常赴各地進行調查。其中重要的有:

.一八九六年七月,調查臺北盆地北緣的平埔族
.一八九六年九月底至十月間,與多田綱介、粟野傳之丞一同調查臺灣東北地方基隆、宜蘭的平埔族。
.一八九七年五月起,進行一次長達一九二日、幾乎遍及全島的調查旅行,對於臺灣原住民進行全面性的調查。
.一九○○年八、九月,伊能又進行一次長期的調查旅行,經由澎湖島,至臺南、鳳山地方調查蕃地,回程取道東岸海路。
.一九○一年,伊能再度前往澎湖群島調查。

「五戒」與「踏查三原則」   

      伊能嘉矩的田野工作,乃是以他著名的「踏查三原則」及「五戒三法」為座右銘。他嚴格地自我要求,必須齊備相關知識、熟知語言、有堅強的決心和勇氣,同時更要周到地勤於筆記見聞。

     「五戒」:
1. 身體要健全。
2. 要有克服所有艱難地形的素養(例如要能攀越峻峭斧劈之山,涉激瀉之水)。
3. 要有類似暴虎馮河、敢作敢為的決心。
4. 要通曉該種人類之所有語言(靠著幾層的翻譯應街,或透過他人口耳,而希望得到真相,是不應該而且不可能)。
5. 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踏查三原則」(亦稱「三法」):
第一、不論生病或其他事故,當日調查的事情,一定要當日整理。 
第二、為了達到科學調查的目標,要訣在於「注意周到」四個字。如果事後記錄之時,即使是很細微的事情,一旦有不明白或疑問之處,便是當時記錄不周到之故。
第三、以周到注意力調查之結果,應以周到之筆來記錄。

研究成果

伊能嘉矩的宜蘭研究 

 一八九五年九月,與伊能嘉矩一同創立「臺灣人類學會」的田代安定被派遣至宜蘭調查。田代的這趟宜蘭之行,給了伊能前往宜蘭調查的啟發,並且提供了有關當地的「熟蕃」與「熟蕃」生蕃狀況的調查記錄。一八九六年九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二日間,伊能嘉矩便與多田綱介、粟野傳之丞一同進行宜蘭方面平埔族的實查,留下了調查日記《貂山冷水》,以及收錄伊能採訪平埔族與漢人的問答筆記、便條等資料,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發表以〈臺灣通信〉為名的田野記錄文章以及其他論文。

 熟蕃資料.貂山冷水.クヴァラワン志料 
     熟蕃資料:包括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進行的熟蕃調查報告,其中包括伊能嘉矩1896年宜蘭調查地圖速寫筆記。
     貂山冷水:一八九六年九月底至十月間,與多田綱介、粟野傳之丞一同調查臺灣東北地方基隆、宜蘭的平埔族。
     クヴァラワン志料:一八九六年十月調查宜蘭、基隆、三貂等地時的筆談資料。

原住民研究

 伊能嘉矩早在來臺之時,便立下了進行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宏大志向。我們更可以從伊能文庫中的一張《蕃人研究標準》,看到伊能嘉矩對於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全面性構想。一八九六年起,伊能便經常赴各地進行調查,其中包括一次奉臺灣總督府之命、幾乎踏遍全島的調查旅行。這次調查的報告書便是有名的《臺灣蕃人事情》。
     他在從事調查旅行時,大多隨時撰寫日記,在各地蒐集資料並抄錄地方志書,訪問當地的耆老、官吏。他閱讀清代的文獻,以及總督府的檔案。結合實地調查與文獻資料,伊能完成了數百篇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田野筆記、研究文章,以及《臺灣蕃政志》、《理蕃志稿》等著書。

 首次臺灣原住民分類   

伊能嘉矩在臺灣原住民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之一,便是他首度提出了臺灣原住民的分類體系。一八九八年,伊能嘉矩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發表了〈臺灣通信(第22回):臺灣各蕃族的分佈〉一文,提出臺灣原住民的分類系統表,將臺灣的原住民分為「四群八族十一部」,並且進一步說明各族的分佈區域與文化特質。其中的平埔族分類,他在一八九九年、一九○○年又有兩次修正。伊能嘉矩所建立的臺灣原住民分類體系,在歷經若干修正之後,被一直沿用到今日。

 歷史與民俗研究   

大約在一九○○年開始,伊能嘉矩開始逐漸轉向研究臺灣歷史與漢人民俗。一九○○年「臺灣慣習研究會」、一九○一年「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成立之後,調查整理臺灣的歷史與舊慣,成為伊能的重要工作。他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蒐集、抄錄文字史料;跟隨原臺灣巡撫劉銘傳的師爺李少丞研究清國制度,以及在臺灣的西班牙宣教師研究十七世紀西班牙佔領臺灣北部時代的歷史,並且開始大量發表有關漢人歷史與民俗的文章。一九○一年《臺灣慣習記事》發刊後,伊能是更重要的執筆者。他的臺灣歷史或漢人民俗研究,範圍廣泛、研究文章眾多,相關著書更有十餘冊之多。特別是於伊能死後出版的《臺灣文化志》,更被認為是清代臺灣史的頂峰之作。

 《臺灣慣習記事》   

為了調查研究臺灣的「舊慣」,臺灣總督府設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並以民間團體的形式,組織「臺灣慣習研究會」,伊能嘉矩擔任此會幹事,並且在機關誌《臺灣慣習記事》發表許多有關臺灣漢人歷史風俗習慣的文章。

 《蕃情研究會誌》   

 一八九八年,臺灣總督府的官僚與對臺灣原住民、山地有興趣的民間人士組成「蕃情研究會」,伊能嘉矩擔任該會的調查委員,並在其機關誌《蕃情研究會誌》發表有關臺灣原住民調查研究的文章。
 從一八九六年起,伊能便經常赴各地從事田野調查,訪問當地耆老、首長,然後蒐集舊籍中的相關記載加以補充比對,結合實地調查與文字資料,撰寫研究論文。原住民研究之外,伊能也將著述工作延伸到臺灣歷史與臺灣漢人民俗的研究,頻繁地在雜誌發表其臺灣研究的文章,並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臺灣文化志》   

《臺灣文化志》是一部伊能嘉矩為後人所熟知的巨著。他在一九○六年回到日本的故鄉遠野之後,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的委託,撰寫預備作為《新臺灣史》之〈前紀〉的《清朝治下?臺灣》。因此,除了致力於訪查鄉土史資料與訪查之外,便充分利用時間致力於寫作這部架構龐大的臺灣史,甚至為了躲避遠野地方的寒冬而避居溫暖之地從事寫作。然而,伊能傾注了畢生心力所完成的原稿,還來不及出版,就不幸在一九二五年因病過世。以後,在板澤武雄與柳田國男奔走下,將這部龐大的遺著題為《臺灣文化志》,分為上、中、下三卷,於一九二八年出版。

伊能文庫與內容舉要

伊能文庫內容簡介

臺北帝國大學由伊能家購入的文獻器物,包括伊能原稿、抄本、藏書、原稿、地圖、照片、拓本、史料、原住民標本等等。目前被「尋獲」而「重建」的伊能文庫內容,大致上可分為幾類:
(一)明治、大正時代所出版的臺灣關係洋裝書
(二)伊能嘉矩所蒐集的臺灣關係清代刊本
(三)臺灣史相關資料的彙鈔
(四)伊能嘉矩的民俗、歷史、語言採訪調查筆記
(五)伊能嘉矩的著作及未刊原稿
(六)雜誌、報紙剪貼
(七)未刊行之他人意見書、調查資料
(八)伊能嘉矩之研究構想系統圖

被遺忘在書庫中的珍貴資料

一九二六年三月,臺北帝國大學還在創校準備階段,土俗人種學講座移川子之藏教授便赴日本岩手縣遠野瞭解伊能嘉矩之遺物。一九二八年臺北帝國大學開校之前,便已透過臺灣總督府東京出張所,從伊能嘉矩的遺族購入一批伊能的手稿、藏書及臺灣原住民器物。這批伊能嘉矩所留下來的臺灣文獻與器物,就成為臺北帝國大學創校之始早期入藏的臺灣關係特藏。其中器物部份,由當時的史學科土俗人種學講座助手宮本延人整理,成為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的重要收藏。圖書、手稿等文獻,後來則入藏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館。這些購自伊能家的手稿、圖書,便是一般通稱的「伊能文庫」。不過,伊能文庫被移藏圖書館之後,並沒有被整理得很好,甚至隨著時間一久而被逐漸遺忘了。
伊能文庫相關書信、文章及其他資料
.「故伊能嘉矩氏蒐集印」
.伊能文庫入藏原登錄簿
.台北帝大當時伊能文庫的編目卡片
.《南方土俗》、《南方民族》: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所發行的刊物。
.板澤武雄致伊能清書函:
     一九二六年三月底,板澤武雄寫信給伊能嘉矩的遺族伊能清,報告台北帝大移川子之藏教授訪問遠野的行程。(典藏單位:遠野市立博物館)
.板澤武雄致伊能清書函:
     大正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板澤武雄寫給伊能嘉矩遺孀伊能清的書簡,其內容是向伊能清通知前來遠野瞭解伊能嘉矩收藏文物的行程。(典藏單位:遠野市立博物館)
.宮本延人,《台灣の原住民族 : 回想.私の民族學調查》:
     曾任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助手、負責整理伊能文庫文物資料的宮本延人,在大約五十年後回顧購入伊能文庫經過的文章。
.淵協英雄,〈伊能文庫に就いて〉,發表於《愛書》第十輯。:
     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政學科、其後擔任大學圖書館職員的淵協英雄,回憶「發現」伊能文庫過程並介紹文庫內容,使「伊能文庫」廣為人知。
.〈A博士の質問に答へた伊能嘉矩の書翰〉:
     發表於《南方土俗》五卷三、四號。該文介紹了在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解剖學教室所藏的伊能嘉矩書信。

七○年後終於得窺全貌

戰後,臺北帝國大學被接收改組為臺灣大學之後,伊能文庫仍繼續長眠在圖書館陰暗的角落,直到一九八四年,臺灣大學開始進行舊藏臺灣關係圖書的匯集工作,原本分散的伊能嘉矩舊藏書才重新被尋獲、匯集到圖書館特藏組的臺灣資料室。一九九○年臺灣大學進行一項臺灣史檔案‧文書調查計畫,「重建」伊能文庫也成為工作項目之一。經過多年努力,一九九七年該計畫出版《國立臺灣大學藏伊能文庫目錄》。伊能文庫在入藏臺大七十年之後,其全貌終得以公諸於世。
.《國立臺灣大學藏伊能文庫目錄》(書本式目錄)
此目錄含台大所藏伊能文庫圖書及手稿,彙集資料來源包括:
1. 台大圖書館財產登錄簿;
2. 不在登錄簿但蓋有﹝伊能嘉矩氏蒐集﹞朱文長方印的資料
或伊能嘉矩親筆手稿;
3. 板澤武雄編輯《伊能有壽翁年譜‧伊能嘉矩先生小傳》 (1939年)附「台灣關係藏書及標本目錄:現在台北帝國大學に所藏せらる」中所列資料。
有目無書的情形甚多。目錄分兩部分:「伊能文庫目錄」與「伊能文庫抄本、手稿解題目錄」,前者為台大伊能文庫總覽,後者再就手稿與剪貼詳加著錄。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文庫書目系統
本系統羅列臺大圖書館伊能文庫之各類型資料,如台灣關係洋裝書、清代刊本與手稿檔案,共292種。

伊能文庫內容舉要

蕃語資料

伊能嘉矩在原住民調查研究的重要項目是語言的比較,因此伊能文庫中有不少原住民(包括平埔族)之語言資料,包括伊能本人所採集的語彙集:《蕃語彙集》、《蕃語集》、《生蕃語彙》等;和他人(例如:田代安定、角居謹太郎、中西潔等人)所採集的蕃語集。這些大約一百年前的語言資料,由於平埔族的快速消失,今日已經成為研究上的珍貴材料。

清代刊本與抄錄資料

伊能嘉矩蒐集清代臺灣關係線裝書,如《臺灣府志》、《淡水廳志》等等。此外伊能本人也手抄清代臺灣關係著作或史料,並在田野調查中收集史料。這些伊能當初來臺所抄錄、收集的資料,原物有些如今已不可得見。

剪貼資料與原稿

伊能文庫中有一些雜誌、報紙的剪貼,這些剪貼資料的內容複雜多樣,與臺灣相關者主要為《臺灣事要》。還有一些伊能所蒐集的未刊資料。文庫中也有一些伊能的未刊原稿,比如原欲以之作為《《理蕃誌稿》附錄的《林圯埔撫墾署管內蕃地殺人事件》。

《臺灣事要》內容清單:        

伊能資料光碟清單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編輯小組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臺北市:臺大圖書館,民國87年。

    該書出版訊息

    分類

    關鍵字